附录A 一些国外规范的构造要求


A.0.1 美国规范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的有关规定:

 

式中:f'c——直径150mm,高300mm混凝土圆柱体之抗压强度,单位:磅/平方英寸。
         fy——钢筋屈服强度,单位:磅/平方英寸。
         b——梁宽,单位:英寸。
         h0
——梁截面有效高度,单位:英寸。
    式(A.0.1-1)采用英制,使用时应注意。若采用公制,公式为:

 

    1 最小含钢量
    除满足上式,并且采用英制不小于200/bh0/fy,采用公制不小于1.4bh0/fy。对于静定的T形梁,当翼缘受拉时,应将公式中的b代以2b或翼缘宽度,取较小值。
    2 温度及收缩钢筋的最小含钢量
        1)采用40级或50级变形钢筋的板:0.0020;
        2)采用60级变形钢筋或焊接钢丝网的板:0.0018;
        说明:40级即
fy=40000磅/平方英寸,约合280MPa;60级约合420MPa。
        3)采用屈服应力超过60000磅/平方英寸的钢筋(按屈服应变为0.35%时量得者):0.0018×60000/
fy,但不小于0.0014。
    温度与收缩钢筋的间距应不大于5倍板厚或450mm。
    3 当受弯构件在任一截面所配置的受拉钢筋面积,比按实际分析需要的钢筋面积超出1/3以上时,式(A.0.1-1)的要求可以不遵守。

A.0.2 新西兰规范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的有关规定:
    1 收缩及温度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.7/
fyfy为钢筋屈服强度,单位为MPa,但不得小于0.0014。
    2 对于大尺寸构件,其截面并非由应力决定,或准确分析不可能时,所有表面上的最小配筋应不小于1000mm²/m(每个方向),钢筋间距≤300mm。

A.0.3 新西兰混凝土结构规范DZ3101关于柱允许轴压力的要求:
    柱所承受的轴压力N*,不应超过0.7N°,=0.85,

 

式中:α1=0.85-0.004(f'c-55),但≥0.75
        f'c——混凝土强度(圆柱体抗压强度)
         Ag——柱子全截面面积
         As——柱子纵筋截面面积
         fy
——纵筋设计强度
    因此,当柱混凝土强度为C55~C60时,

 

A.0.4 图A.0.4-1是美国2008年混凝土规范对于抗震设计柱的构造示意。可以明显看出,他们的要求比我国规范松得多。例如,箍筋肢距X要求≤350mm,135°钩的直段长度为6d。
    当采用螺旋箍时,螺旋起始与结束处,皆应有水平螺旋,见图A.0.4-2。

 抗震设计时柱横向配筋示意(美国2008年规范)
图A.0.4-1 抗震设计时柱横向配筋示意(美国2008年规范)
螺旋箍示意

图A.0.4-2 螺旋箍示意

A.0.5 美国规范关于抗震设计的框架梁的配筋方法,见图A.0.5-1,其纵筋的搭接,应位于距支座边≥2h处,搭接处箍筋应按规定加密。
    图A.0.5-2是英国规范中的梁纵筋布置示意图(非抗震)。注意主、次梁的底部纵筋都在柱边截断,在柱内另加底筋,伸出与梁底纵筋搭接。应注意该图中,主梁上部纵筋位于次梁纵筋的上面。本图虽是用于非抗震者,但此做法(主梁钢筋在上面)对于抗震结构也同样适用。过去有一种误解,认为次梁钢筋应放在主梁钢筋之上,这样次梁才能将反力传给主梁,这是错误的概念。

 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梁的构造(美国2008年规范)

图A.0.5-1 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梁的构造(美国2008年规范)

 英国规范,梁纵筋布置示意(非抗震)

图A.0.5-2 英国规范,梁纵筋布置示意(非抗震)

A.0.6 美国规范抗震设计的梁大样如下图所示:

美国规范抗震设计的梁大样 

图A.0.6-1 美国规范抗震设计的梁大样

    注:设计工程师必须提供L1、L2、S1、S2区段内的箍筋间距,锚固长度,钢筋切断点。
        箍筋最大间距:
        1 S1区段:≤
h0/4;8倍纵筋直径,24倍箍筋直径或300mm。
        2 纵筋搭接区段:≤h0/4且不大于100mm。
        3 S2区段:h0/2。

 美国规范抗震设计的多肢箍示意

图A.0.6-2 美国规范抗震设计的多肢箍示意

A.0.7 美国、新西兰规范关于梁最小高度的规定
    1 美国ACI 318-08规定梁的高跨比为:

 注:1 此表适用于不支承或不接触易受大挠度损坏的隔墙或其他构造物时;
        2 以上数字适用于标准重量混凝土(容重
wc=145磅/立方英尺,约折合2400kg/m³)以及60级钢筋(即屈服强度为60000磅/平方英寸,约合420MPa);
        3 对于不是采用钢筋屈服强度420MPa的构件,以上数字应乘以(0.4+
fyk/700)。

    2 新西兰DZ3101-06规定梁的高跨比:

 注:1 此表适用于不支承或不接触易受大挠度损坏的隔墙或其他构造物时;
        2 以上数字适用于混凝土容重ρ=2400kg/m3,钢筋强度不大于430MPa的构件;
        3 对于不是采用钢筋屈服强度300MPa或430MPa的构件,需将表中430MPa的数值乘以(0.4+fyk/700)。

A.0.8 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问题
    在柱采用高强混凝土之后,梁柱节点核心区不宜如图A.0.8-1所示局部做高强混凝土,而宜与楼板(包括梁)采用同一强度,同时浇注。此时楼板混凝土与柱混凝土的强度级差,可以放大,例如楼板梁用C30,柱子用C60,此时应对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与抗竖向荷载能力进行核算,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可以按下述提高后的“折算强度”采用。
    图A.0.8-1中的做法,过去曾在不少工程中采用,但目前再采用此种做法,有如下几个问题:
    1)目前商品混凝土已普遍采用,其塌落度都很大,在节点处只浇高强混凝土,支模非常困难,节点处先浇捣的高强混凝土可能会流淌较远,如图中点线所示,将造成梁上很不容易处理的施工缝,而这里正是梁端内力较大,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;

 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不正确的浇注方法
图A.0.8-1 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不正确的浇注方法

    2)节点处所用的少量混凝土,理当随搅拌随浇注,但实际上工地常一次搅拌多量的混凝土,再逐个节点使用,在浇注到最后几个节点时,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能已经超过。
    综上所述,图A.0.8-1中的做法会增加施工的困难,导致施工质量不易保证。
    1989年版的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》中曾规定,柱的混凝土强度与楼板相差不应超过二级,如柱为C60,楼板(包括梁)不能低于C50。2002版及现行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》JGJ 3-2010已无此限制。因此,我们可以根据国内外的试验结果以及工程实践经验,确定一种处理梁柱核心区节点的合理设计方法。
    国内外试验表明,当核心区周围有梁相连时,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受到约束,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和强度都得到提高,提高程度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:①楼板和梁对柱子核心区的约束程度,梁的宽度超过1/2柱宽时,约束效果较好;②两者混凝土强度的相差程度;③柱子的竖向构件含量和梁的水平钢筋含量,含量多,效果较好;④荷载的偏心也有影响。
    中柱节点区四周有梁约束,效果较好,极限应变和强度提高最大,边柱次之,角柱较差。
    1)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,试验楼板混凝土强度低于柱强度的做法,并于1963年开始,在其混凝土规范ACI318中,列出了公式(此公式适用于中柱):

 

式中:f'ce——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折算强度;
         f'cs——楼板(梁)的混凝土强度;
         f'cc——柱的混凝土强度。

    例如:柱为C60,楼层梁板为C30,节点处也为C30,则节点的混凝土折算强度:

 

    即可采用C55来验算节点的承载能力。
    2)加拿大规范CSAA23.3-94也有类似规定,共计算公式为(此公式适用于中柱):

 

    其结果小于美国规范。
    3)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比较,多数认为加拿大规范的公式相对比较安全,较为合适。
    还有人根据试验结果,提出如下计算公式(此公式适用于中柱):

 

    式中h为楼板(梁)的厚度,c为正方形柱的单边长。
    4)设计建议(本建议只适用于混凝土强度不超过C60的情况):
    ①当柱混凝土强度与梁板混凝土强度不同时,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计算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折算强度
f'ce,按折算强度f'ce验算节点核心区的承载力,包括抗剪及抗压(轴压及偏压),如满足承载力要求,则核心区混凝土可随梁板同时浇捣。
    ②对于中柱,可取公式A.0.8-2、A.0.8-3,算出节点混凝土折算强度f'ce,为偏于安全,可取计算结果的较小值。
    此时应注意节点四周的约束程度。当楼板为梁板结构时,若梁宽小于柱宽的1/2时,可按图A.0.8-2所示,在梁端做成水平加腋,以加强对梁柱核心区的约束。如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不足,可在图A.0.8-3所示的部位加配筋。如梁与柱形成偏心,则应按图4.2.5-2、4.2.5-3设置加腋。

 

    ③对于边柱及角柱,一般有两种情况,即不带悬挑楼板(图A.0.8-4)及带悬挑楼板(图A.0.8-5)两种。

 

    如图A.0.8-4所示的边、角柱,可按美国有关试验得出的公式进行计算:

 

    如图A.0.8-5所示的边、角柱,只要悬挑长度大于或等于柱截面尺寸的2倍,即可按中柱对待,按中柱公式计算其f'ce
    ④根据我们对多栋工程的计算,按以上方法计算所得之f'ce
,都能满足各工程对于柱的承载力的要求(包括剪切、轴压、偏压)。这是因为在抗震结构中,柱截面大多是轴压比决定,而不是由强度决定,因此其截面大小及配筋都有富余。
    如个别情况不能满足,对于中柱,可按图A.0.8-3所示方法,加大核心区面积,并配置附加箍筋。对于边、角柱,可按图A.0.8-6所示方法加大柱核心区面积(此加大的部分,高度与梁高相同,因而不会影响使用),并配置附加箍筋。
    边角柱的荷载常小于中柱,如果边、角柱的截面与中柱相同,由于设计上一般不会使边、角柱的混凝土强度与中柱不同(否则易出错误),因此其承载力将富余较多,即使不考虑楼板的约束作用,验算结果也会无问题,此时,在柱边不做水平加腋也是可以的。但如边、角柱荷载较大,或边、角柱截面小于中柱,其承载力富余不多,则为稳妥起见,以按图做加腋为好。

 边、角柱加大柱核心区面积示意简图

图A.0.8-6 边、角柱加大柱核心区面积示意简图

    详细情况,可参见《建筑结构》2001年第5期“高强混凝土柱的梁柱节点处理方法”。
    ⑤当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高于楼板时,也可按同样方法施工,如图A.0.8-7所示:

 剪力墙与楼板交接处混凝土施工示意简图

图A.0.8-7 剪力墙与楼板交接处混凝土施工示意简图

    此时,无需验算墙与板交接处的承载力,因为此处的压应力较小。

目录导航